經典識別設計系統標準手冊(上): 紐約地鐵

NYC_Subway_cover-01

出處:http://www.wnyc.org/story/massimo-vignelli-iconic-nyc-subway-map-designer-dies/

2016年,台北捷運發佈最新消息:捷運各站的站名往後將會加上編碼,以「英文」加「數字」方式,車站序號則以上行線方向依序編碼,透過圖示符號設計,使旅客於搭車時,可依路線顏色直接閱讀數字順序,並預計在2017年8月完工。許多人對此各有不同的意見與建議。而近期在 kickstarter 上出現了「NASA視覺標準手冊」以及「紐約地鐵視覺標準手冊」的再版募資,讓人聯想到此次的捷運設計,今年台北也正好是世界設計之都,或許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這些經典的設計是否有可借鏡之處。

此次募資發起人-  Jesse Reed 和 Hamish Smyth 任職於世界著名設計公司 Pentagram (五角設計聯盟),兩個人在公司的地下室找到了紐約地鐵視覺標準手冊,令他們驚豔的是,手冊裡非常詳盡的規範出所有使用細節的規則,讓我們藉此來認識紐約地鐵的設計背景吧!

紐約地鐵指標設計系統標準手冊

有人說在1970年以前走在紐約地鐵勢必會迷路,而從1970年開始,紐約地鐵有了新的風貌。設計師 Massimo Vignelli 和 Bob Noorda 將這份視覺標準手冊視為紐約地鐵近60年來混亂、毫無章法的解藥,而這項浩大的工程也耗費了他們整整四年的時間才完成。

● 緣起 – 混亂的指標設計

紐約地鐵從1906年開通,分為三個路線,由於三個路線都是由不同公司負責,因此路線指標的視覺完全不一樣,許多手寫而成的字體、大小不一的字母,和指示牌隨意地掛在空中,這樣的現象造成觀光客難以辨認這些視覺代表的意思。而隨著就業機會增加,紐約人口暴增,在顛峰時段會有將近2000人擠在地鐵,混亂的視覺標示完全沒有達到指引的效果,反而讓人在地鐵走道中迷路。

New-York-Transit-Museum-Crop-700

1968年紐約地鐵指標原始設計,圖片出自 New York Transit Museum.

● 動機 – 倫敦地鐵的啟示

與紐約地鐵恰好相反的是倫敦的地鐵。從1908年開始,倫敦地鐵便整理了視覺並且出版專屬地圖,地圖上清楚地用顏色指示不同路線,使用 sans-serif 作為字體,隨後出現的便是經典的紅色圈圈:roundel,作為倫敦地鐵的標誌。在1931年,Harry Beck 設計出通用至今的地鐵圖,以更加簡單的視覺讓大眾便於閱讀。倫敦地鐵明亮的指示統一並且清晰,在夜晚時地鐵會休息進行維修;而紐約地鐵是24小時的,空間甚至是倫敦的兩倍大,可以想像剛開始時的混亂景象。

beck_image

Harry Beck,圖片出處:http://www.theverge.com/2013/3/29/4160028/harry-beck-designer-of-iconic-london-underground-map

紐約地鐵雖然慢了幾年,在1958年也不甘示弱的出版了一份自己的地圖,但過於壅擠的文字、畫面和命名,依然無法被大眾接受。

● 改造開始

終於,紐約地鐵在1966年與設計公司 Unimark 簽約,開始指標系統的改造計畫。Unimark 正是 Massimo Vignelli 和 Bob Noorda 與其他幾位設計師共同創辦的公司。一簽完約 Noorda 立刻在地鐵中觀察大眾的行為與人流的計算,思考該如何讓民眾降低疑慮和抉擇的時間。最後他們汰換掉了大小不一的手寫字,選擇 Standard Medium 作為字體 (而非 Helvetica),背景使用白色而非黑色。

指示牌原本混亂無規則的放置在頭頂的狀況也不見了,他們將標示模組化固定在長條鐵架上,讓標示在不同場合需求可以有所轉換。

New-York-Subway-Signage

1970年,設計過後的紐約地鐵指標,圖片出自 MTA(大都會捷運局)

不過實際的情形總是無法如此美好,Paul Shaw 的書籍:Helvetica and the New York Subway System 中便簡述了幾項重點,「一個城市根本沒有這麼多錢和動力去落實這些設計規劃。」同時也無法由 Unimark 從頭到尾完成整個案件,於是便採取了 Vignelli 和 Noorda 幾項核心規範,後續製作則由招牌繪製的團體 Bergen Street Shop 接手完成。

home_07-800

出處:https://standardsmanual.com/

Bergen Street 的製作者們尚未熟悉歐洲的形式,他們是一群藝術家,熟悉手作、手繪的工法,但當接觸到機械式、理性的 Unimark 系統時,一切都變得悲慘至極,瑞士字體像是多了顆暴牙或是被揍了一拳,方向性的指標(如箭頭)就像是一堆莫名的條紋。當新的指標好不容易製作完成,並且放置在新啟動的路線上時,其中幾站已經更換上新的設計,但有些舊的指標卻仍然遺留在其中,當時的情況被 Vignelli 比喻為「全世界最混亂的災難」!

紐約地鐵並沒有因為這次的挫敗放棄,1968年他們再次請 Unimark 設計並規範出一套真正完整的系統,最後的成品就如同我們看到的成果,182頁的內容詳細記錄所有規範,從字體大小到顏色,箭頭指標總共只有八種方位,當然所有使用方法都有規定,無法被更動,這樣的統一性設計就此改變了紐約地鐵的氛圍。

New-York-City-Transit-Graphics-Manual-Original

紐約地鐵視覺標準手冊,圖片出自 Jesse Reed.

● 為什麼使用 Standard 作為字體?

Unimark 可以說是 Helvetica 的頭號粉絲,他們使用在交通號誌、海報、手冊等等各式各樣的設計物上,但在紐約地鐵這項浩大的工程中卻沒有使用。其實,這兩個字體非常相像,一般行人不會特別注意到這兩者字體的差異,但其中的原因之一:MTA(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大都會捷運局)已經設計了幾個標誌,因此他們並不想為此重新設計,另外 Bergen Street Shop 也已經擁有 Standard Medium,不想再花錢去購買新的字體。

avenirstdmedium

Standard Medium ,圖片出處:http://www.textwrap.net/2010/11/grotesking-with-big-four.html

B.Helvetica

Helvetica,圖片出處:http://creativepro.com/typetalk-good-looking-helvetica-size/

home_06-800

出處:https://standardsmanual.com/

home_14-1600

出處:https://standardsmanual.com/

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已經是一句老掉牙的話了,但在任何一個時代中都可以看見案例,除了美觀、美感以外,重要的是讓生活更加便利,而利用在大眾使用的工具上面,更能改變人的生活形態和行為模式。

從紐約地鐵的指標設計看見完整性,使用編碼的方式、字體規劃和路線名稱等等,並且同樣的規範沿用至今,快要50年的歷史,除了背景底色從白色更改為黑色這些細節的修飾。反觀台北捷運的視覺指標規劃,欠缺完整性和長期的思考,過度經常性的更改視覺,反而會增加大眾的不便,勞民傷財,若要做任何的調整,是否應該有較周詳的考量,從字體到各處細節,一次完整修正到位,才不會讓人無所適從,也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文章內容參考:https://standardsmanual.com/

──全文未完,敬請期待〈經典識別設計系統標準手冊:NASA(下)〉

──更多關於指標系統設計,歡迎參閱:《circle》雜誌第五期 《到處都是指標,為什麼我還是會迷路?》

分享這篇好文:

Post Your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