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建築潮流(下):現代建築6大趨勢

website-01

《世界現代設計史》、《世界平面設計史》作者王受之教授,在上一篇〈當代建築潮流(上):小史〉中,為我們簡單釐清當代建築的發展短史,以及中西建築發展的特性;這一次,他直接為我們剖析現代建築發展的趨勢。

現代建築6大趨勢:

1. 同質化

這是一個無可避免的主要方向;如同商業電影,同質化的情況相當普遍,比如說永恆主題如愛情片、聖誕片、大片,這是由市場和成本決定,「長得很類似」的設計仍然會是最大主流。

2.地標型建築(Iconic Building

政府和財團擁有的財富在達到某種程度的巨量時,就會希望建造某種象徵物,最常見的就是地標建築物。它是建築物(building),不是建築(Architecture);建築是一個文化,建築物是沒有文化的。

Sheraton-Tai-Lake-Resort_by-Xiazhi-11

喜來登酒店,圖片出處:http://www.archipanic.com/sheraton-moon-hotel/

d3878eadb1fb6fe0b7b9c45c7a40e109

北京國家體育館 ,圖片出處:http://travelfeatured.com/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就講過:「在歐洲,那裡有建築,在美國,我們只有構造物(construction)。」地標建築不要求具備良善功能,它的形象比功能更重要,甚至可能不惜任何代價做出功能很不好的建築物。這個以中東產油國家和中國大陸最多。它是為了被看而做的,這個「看」是說明我們有錢、有權力。但也由於它很難使用,造成許多爭議,最近習進平就說了:「以後這種希奇古怪的樓就不許做了。」

3.明星建築師(Starchitect

有些建築師由於承包了地標性建築,他們可能為所欲為的要價,執行一些超貴的建築;當然裡頭也有比較穩重的明星建築師,像日本的妹島和世、伊東豐雄,他們的作品就很好。雖然在美國也有明星設計師,但是美國在建造公共建築前,民眾必須參與公聽會,聽證程序可能持續好幾年,只要人民不同意,即使是明星設計師的設計,也不一定能過得了關,所以美國沒有出現什麼越位的公共建築物。越位的建築物都在拉斯維加斯,都是私人賭場,各種形式都有。

2120131127104658

伊東豐雄,圖片出處: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454&type=1

mottimes_images_5520141021153531

妹島和世,圖片出處: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682&type=1)

 

4.數位建築

目前有很多建築設計必須仰賴數位運算。像蓋瑞就是用手工去抓揉錫紙,抓皺了之後用3D的機器定位,然後再出圖;從設計到出施工圖,都仰仗電腦運算和模擬的技術。這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

DCHBeforeAfter2

Frank Gehry 建築作品,圖片出處:http://innovativeroomdesign.com/disney-concert-hall-an-extraordinary-architectural-and-acoustical-sensation/

5.地域主義

最近有一種思潮:對建築、地貌的同質化感到不滿,開始尋求民族、地域的設計語彙,融合地方性的特質和當代的功能。這種思潮不成主流,但已經頗具力量,主要出現在由西方設計師於東南亞設計的酒店,比方印尼的峇厘島、泰國的普吉、清邁,有很多澳洲、英國的建築師,他們很重視當地民居的式樣。比方峇厘島,他們會將水稻田保留,成為設計的一部分。

新加坡的精品酒店的集團,悅榕莊,他們就是按照每個地區的不同特色去執行建築。用民族技藝涵納現代生活,這種做法現在已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肯定與重視。日本很早就已經這樣做了,但直到新加坡也這樣做,中國才開始注意。

347704

悅榕莊,圖片出處:http://solomo.xinmedia.com/china/19118

347711

悅榕莊,圖片出處:http://solomo.xinmedia.com/china/19118

另外一種是將城市斷片保留在新建築中。像香港的羅康瑞做的上海新天地、武漢新天地。武漢新天地曾是日本租界,有許多日本洋樓,這些樓被納入新開發區的設計中,感覺就非常好。我覺得香港應該要這麼做,香港本來有很多很好的洋樓,但是都被拆除。這些舊建築不單是物理存在,還包含許多記憶。

201508281433494640

上海新天地,圖片出處:http://www.keyhouse.com.cn/xw/2015/8/37428.shtml

6可持續性(Sustainable)/綠(Green)建築

這個議題在二十世紀末期鬧得沸沸揚揚:主張建築物不需要空調、要有自己的水循環;但發展出現瓶頸,按照人類目前的技術,雖有可能做到可持續性,但是成本太高。

我在瑞典看過一個的案子。它用太空梭等級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在瑞典那種日照很少的地方,每日用電仍有餘裕,能輸往附近社區;它的水循環系統也很完善,飲用、沐浴、馬桶、澆花,完全自給自足;所有的牆都是三層玻璃,是冷氣也是暖氣,玻璃牆有多大,冷暖氣的供應範圍就有多大;而且這間屋子的糧食庫存是電腦在控管的,將食材的耗損減到最低。但這類房屋的造價高到不可能讓一般人負擔,如果人類無法解決成本問題,接下來還是得繼續浪費能源、污染地球。

Velodrome. Exterior view of the Velodrome. Picture taken by David Poultney on the 18th Jan 11.

倫敦奧運自行車館,綠建築,攝影: David Poultney

4497245_9ip5cg1_l

蘭花屋,綠建築,圖片出處: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type=0&serial=1097

隨著時代的洪流,建築跟著經濟、環境等綜合因素而演變,從地標型建築走到今天注重環境、社會的建築形態。王受之教授清楚的理出順序並詳盡介紹,過去影響著現在,歷史鑄造了今日的樣貌,鑑往知來,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設計。

 

──更多關於〈當代建築潮流〉,歡迎參閱:《Circle》設計微誌第七期

分享這篇好文:
circlezine

About circlezine

Circle 微誌以系統的方式,逐步介紹平面設計領域裡的分門別類,同時也延伸實驗不同的創意角度與觀點,從文字造型∕編排、品牌設計、資訊圖表、歷史沿革∕人物、數位∕動態、空間環境、影像紀錄⋯⋯等等,每期深入分析不同類別的內涵與實務應用,除了多元的視覺風格以外,內容也是可供收藏的參考工具,歡迎你加入這個圈圈,與我們分享、交流。

Post Your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