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設計學術單位,識別設計比一比 (二)

school_identitypart2-01

前一篇文章中我們分享了幾所世界知名設計學院的識別設計,這次要繼續介紹其他同樣有趣的案例:

Martin College

成立於1976年,Martin 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擁有各式各樣的科系,從商業管理到設計類別,校園遍布澳洲各地,墨爾本、黃金海岸、布里斯本和雪梨都有他們的痕跡。看似多元性的學校卻沒有太明顯的個人特色,給大眾的印象就如同一般的學院,因此,新進的行銷團隊決定進行形象改造,讓已有40年歷史的校園重新增添活潑氣息,並且邀請到設計公司 Born & Raised 來執行這項任務。

martin_college_logo

左 – 原始設計 / 右 – 更新設計,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martin_by_born_raised.php

上圖左是原始的識別設計,平舖直述的表現讓人感覺刻板甚至無趣,經過研究分析及討論後,設計公司提出出全新的品牌策略,並且將名稱精簡為 “Martin”,去除大眾對於老舊校園的印象;視覺方面,設計團隊創造了以 “M” 為主體的色塊,簡約的造型辨識度高、昭示性強,色塊的區域內還可以靈活套用各式圖紋變化。這款識別能夠直接並強烈的傳遞學校特色,無論是師資、教學模式或是資源等等,而衍生的多變運用也確實帶給學校一種新氣象。

martin_college_logo_detail

martin_college_lobby

martin_college_stationery

以上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martin_by_born_raised.php

  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

成立於2008年的 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 (UCA) 是設計和藝術的專門學校,位於英國的南方,由兩間悠久的藝術和設計大學——Kent Institute of Art & Design 和 Surrey Institute of Art & Design 所合併而成。UCA 在坎特伯里、埃普索姆、法納姆和羅徹斯特這幾個城市都有校區,並且擁有將近 7000 位學生。UCA 原先的識別並不特別搶眼或深刻,柔弱的線條搭配偏暗的綠色無法讓人與創意產生聯想,即使將簡稱下方的敘述文字加粗,卻在視覺上一點幫助也沒有,對於一個如此大氣的學校來說,這樣的識別顯得過於狹隘,因此學校邀請了倫敦的設計工作室 Spin 來執行識別的更新設計。

uca_logo

左 – 原始設計 / 右 – 更新設計,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uca_by_spin.php#.Vyw6b_l96M9

面對擁有豐富設計底蘊學校的邀請,Spin 感到非常開心且榮幸,由於他們所面對的對象是一群設計師、建築師以及熱愛手作的創作者,並且對於創意充滿熱情,於是這樣持續不斷的創作、充滿變化並且沒有止盡的特質,便成為了新識別的核心,Spin 所發展出的設計是一款更加清晰且強硬的 “UCA” 字型,由 10 條線所組成的噴漆鏤空字型令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並且能夠不斷延伸發展變化;學校的全稱則使用造型幾何、功能主義風格的 LL Circular (2013, Lineto) 字體作搭配。

另外,輔助圖紋的設計則是擷取了傳統的量尺刻度以及量字表的元素所發展而成,這些以線條構成的圖紋可套用於字體中增加變化,搭配鮮明、吸睛螢光橘為主的色系,無論是主識別或應用製作物的表現都充滿了能量。整套識別設計以嚴謹的元素為底蘊,豐富的視覺搶眼但也不過度賣弄,同時具備了學術單位應有的內斂嚴謹以及設計教育的高調前衛。
uca_prospectus_01

uca_prospectus_03_inside

以上圖片出處: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uca_by_spin.php#.WG9YcbZ95E5

  MIT Media Lab

MIT(麻省理工學院)擁有全世界最具創意的實驗室–– Media Lab,在1985年成立的 Media Lab 所觸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從數位、電子科技到城市創新,都是他們研究的範疇,具有世界性的權威。特別值得參考的地方是,雖然 MIT 這所名校有它的傳統,本身已經擁有一套識別,但是因著 Media Lab 的特殊屬性也發展了代表院所的獨特設計。原使的識別設計是由 E Roon Kang 和  TheGreenEyl 兩位設計師在2011年所共同創作的,概念源於 Media Lab 是個充滿衝擊性的學院,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交錯出不同火花,因此視覺上利用三種色塊組合變化成各種不同的圖樣。

儘管這款識別視覺上非常創新並且可彈性變化,但是由於缺乏排列方式的依據,光看圖形本身無法產生組合的聯想,因此在實際應用時效益不大,而院所希望在保留彈性的同時也能具有強烈的功能性,因此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2-30-%e4%b8%8b%e5%8d%884-26-32

左 – 原始設計 / 右 – 更新設計,圖片來源: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mit_media_lab_by_pentagram.php

更新的識別是由知名設計公司 Pentagram 的團隊所設計,沿用原始識別中的 7 × 7 格率為主要架構,將名稱中的 ‘ML’ 兩個字母做 90 度角直線的表現,並且旋轉 45 度後成為主要識別符號,並以此表現延伸出 23 個與院所研究主題的圖形;院所名稱的文字則由原本的全大寫改成全小寫,搭配上 Helvetica 字體便大功告成。有人認為新識別的圖像閱讀的起來比較像 LM 而非 ML,或是覺得美感不佳,但除去這些客觀的角度,這款識別設計確實創造出更多可能性,並且代表院所想要表達的精神。

mit_media_lab_2014_logo_detail

 

mit_media_lab_2014_research_labs

除了基本的圖樣延伸以外,主要識別還能夠放大、縮小甚至拆解,並搭配文字編排組合出各種不同變化,整體畫面上完全沒有違和感。設計師另外還利用 7 × 7 格率創造出字體,甚至延伸出海報,讓人不禁重新思考識別的可能和延伸性,一套識別到底應該或可以產生多少種變化呢?

mit_media_lab_2014_logo_variations

mit_media_lab_2014_typeface

mit_media_lab_2014_typeface_single_character

mit_media_lab_2014_welcome_screen

mit_media_lab_2014_welcome_wall

以上圖片來源: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mit_media_lab_by_pentagram.php

  The New School

1919年在紐約成立的 The New School 是一間十分前衛的城市學校,提供學歷、證照以及各種設計、藝術相關教育計畫,同時跟許多學校合作,像是 Eugene L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chool of Jazz 和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等等世界知名學校,在這上課需要穿梭在城市的街頭前往不同教室,讓學生可以在城市中找到更多啟發。

原始的識別是由品牌設計公司 Siegel+Gale 所製作,使用噴漆的效果恰當的表現出學校與街頭的緊密結合,並且極具顛覆性,但是校長 Van Zandt 認為,The New School 與多個教育機構合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而原始的設計缺乏連結的概念,因此希望能夠重新演繹。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12-30-%e4%b8%8b%e5%8d%885-07-39

圖片來源: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the_new_school_by_pentagram.php

新的識別由 Pentagram 的設計師 Paula Scher 操刀,仍然是以學校名稱為主要表現,以客製化的字體 ‘Neue’ 加上線條做表現。‘Neue’ 這個字體也與學校名稱 ‘New’ 有關,都是代表「新」的意思,字體的設計概念是源自於 Peter Bil’ak 的 Irma,有趣的是 Neue 的每一個字母(除了 ‘I’ 以外)都有三種不同的寬度變化,並且也應用在合作的教育機構名稱上。

3044390-inline-i-1-pentagram-rebrands-the-new-school-channeling-its-design-inspired-curriculum

the_new_school_font

圖片來源: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the_new_school_by_pentagram.php

名稱下方兩橫粗槓則是來自於學校一棟大樓的建築結構 (university’s Joseph Urban building),同時也利用這兩條橫槓與其他教育機構做串連,穩定的的基線也讓穿梭在不同的城市之間的學生對學校產生歸屬與信賴感。下列的這些示範就是學校的主要識別與各種不同系所或是其他機構結合的樣貌,組合後的主從關係可以有非常靈活的運用。

the_new_school_logo_system

圖片來源: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the_new_school_by_pentagram.php

在看完本篇文章所舉的案例後,是不是很吸引大家到這些學校上課呢?設計以及視覺傳達相關科系近年來在台灣蓬勃發展,然而無論是學校或是系所,都相當缺乏識別或是形象設計等相關的發展與革新,也很難與學子們溝通教育的理念與目標。本文中所舉出的只是少數的例子,但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借鏡,無論是設計院所或是大專院校,是不是都應該從內化到形象上都同樣用心?讓社會大眾有更好的管道瞭解其教育方針與定位,並且也藉此作為學生們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
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uca_by_spin.php#.Vx21zjB96M8
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martin_by_born_raised.php#.Vx22BTB96M8
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mit_media_lab_by_pentagram.php#.WG4T7DJW5E4
http://www.underconsideration.com/brandnew/archives/new_logo_and_identity_for_the_new_school_by_pentagram.php#.WGYgxjI8VE4

──〈世界設計學術單位,識別設計比一比 (一)〉

分享這篇好文:

Post Your Thoughts